伦敦银价格下跌是短期回调还是趋势反转?
发布时间:2025-10-22 15:00:00
此次伦敦银价格的大幅下挫总体更符合“短期回调 / 技术性修正”而非已确立的长期趋势性反转。理由在于:一方面,促成上涨后迅速抛售的主要动因包含获利了结、多头回补/挤压后出现的高波动性以及短期资金面流动性变化;另一方面,基础面上仍存在明显的实物需求与仓单再平衡(COMEX/LBMA库存波动、ETF大量申购/赎回等)与货币宽松预期,这些因素在短期内仍能支撑银价的中长期上行倾向。
若未来同时出现(1)COMEX/LBMA库存持续性回升并彻底修复此前的供需缺口、(2))ETF持续大额净赎回并伴随总体需求下降、(3)美元/实际利率持续走强三项中至少两项并持续数周,则“趋势反转”风险将显著上升。
一、当前市场事实与导火索
近期价格与波动
10月上中旬伦敦/COMEX白银出现历史性拉升并多次刷新纪录高位,随后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回撤。例如:近期COMEX前月合约单日收盘大幅下跌(报道显示单日跌幅超过7%),表明短线波动性非常高。
资金与ETF流向
与此同时,重要的贵金属ETF(如SLV)近期出现了大额资金流入,部分日子还有显著申购,这表明机构与散户在高位仍有配置意愿;但在极端波动日也会产生快速的获利了结或赎回,导致双向极端波动。
仓单与实物库存动向
COMEX与伦敦市场之间的库存与仓单流动在最近两周活跃:一方面COMEX库存在10月初达到峰值后出现显著流出(数百吨级别),部分实物被运往伦敦/交割需求侧,这导致现货市场出现短期供给紧张,从而推动价格;另一方面,库存流动也加剧了跨市场套利与价差波动。
宏观环境
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预期(偏向宽松/降息预期)在10月中下旬仍然是贵金属上涨的重要背景;若货币政策出现明显反转(例如美元回强或实际利率上升),则对贵金属构成强烈压力。
二、为什么倾向“短期回调”而非“趋势反转”
1、从供需与资金面看:冲高后回落属于“放大式波动”的常态
本轮银价先由“实际交割/实物需求短缺 + ETF驱动资金流 + 市场情绪(拥挤性多头)”共同推动到极端价格,随后任何一部分出现逆向流动(例如短期获利了结或对冲基金减仓)都足以触发急速回撤。历史与本轮数据都显示这种现象:极端上涨后往往出现“快速回调—再平衡—逐步延续原趋势”的路径,而非立即转为长期下行。
2、库存/交割逻辑尚未完全逆转基础面强劲信号
虽然价格下挫,但COMEX到伦敦的实物流动、以及ETF仍在净申购/大量持仓的事实,显示真实需求并未在短期内被摧毁;供需端的这些“真实”信号通常比被动的投机资金更有支撑力。除非库存持续回升并且ETF净赎回,否则难以断言趋势已反转。
3、宏观利率环境在短期内仍偏向对贵金属友好
近期市场对美联储后续降息的预期、以及通胀担忧,仍是贵金属中长期的支持因素。若未来美债收益率/美元体系不出现持续且超预期的强势,则贵金属(包含白银)仍具吸引力。
三、何时要将“短期回调”的判断修正为“趋势反转”?
要把“短期回调”升级为“趋势反转”,应看到以下至少两项持续发生并得到市场确认(持续时间:通常为数周而非数日):
库存持续回升(COMEX与LBMA)并伴随实物需求下降:若COMEX/LBMA仓单连续数周净增加,说明供给已明显改善且实物需求消退。
ETF出现净赎回并且规模化:持续大额净赎回(非短期波动)意味着被动资金正在撤离,这会削弱价格支撑。
美元/实际利率显著回升并得到政策确认:若美元明显走强并且实际利率(名义利率减通胀率)上行,对贵金属的避险吸引力将被削弱。
技术面出现结构性下破:例如价格连续收于长期关键均线(如200日均线)之下,且伴随成交量放大与未能快速回补,则技术性转空信号成立。
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两项或更多,并持续至少2–4周(或经过两次重要交易日确认),则应提高对“趋势反转”的警惕与防范。
四、常见错误与防范
把单日下跌误判为趋势反转:极端行情下情绪驱动容易导致“放大式判断错误”。防范措施:至少等待周线级别的两次确认或供需面出现持续性恶化证据。
忽略仓单与实物流向:单看价格与技术而不看实物库存,会错失判断趋势本质的关键信息。建议每周至少核对一次COMEX/LBMA库存与ETF流向。
过度杠杆:在高波动时期杠杆会迅速放大损失。建议在极端波动期将杠杆降低并使用分批策略。
不设置纪律性的止损:纪律性止损比“盲目等待反弹”更能保护本金。设定可承受的百分比并严格执行。
基于截至2025年10月的最新市场数据(包括COMEX库存变动、ETF流向、单日大幅下跌数据与宏观利率预期)以及通行的供需+资金面+技术面分析框架,当前伦敦银的急跌更像是一次放量后的短期回调/技术性修正,而非已被证实的长期趋势反转。但这种判断是条件性的:一旦出现库存持续回升、ETF持续净赎回或美元/实际利率持续走强中的两项或更多,则需要立即把警惕级别上调并重新判定趋势方向。
(注:本文所涉平台和策略需结合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与实际情况,旨在分享方法论,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。)